重阳节,有多少人还过着?

  2016-10-09 09:17

今天,收到一朋友发来“重阳节快乐”的祝福话语,脑海里瞬间涌现出许多疑问:
重阳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活了这么多年,只知道中国有这么个节日,是在农历的九月初九,然后呢,貌似没什么其他印象了。
 

再就是小时候好像背过一首诗,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广为流传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正 是出自这里。然而它的传诵止于大家都重视的除夕、元宵、中秋等了,从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到王大诗人在重阳“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思念家乡亲人的浓郁情感。已经不是王大诗人写它时的情境了。
 
古代人如此有仪式感地过着重阳,为什么在科技与经济都在迅猛发展的现在我们却把重阳当成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过着呢?甚至都没有多少人记得还有这个节日存在着……
前几天听一个同事讲起去年的重阳节:
家里年过八十的老父亲,要求带上当时刚会走路的小孙子回趟老家过重阳,由于重阳节,大多数都在工作日,上班单位没有假期,我就自己一个人请假回去陪老父亲过重阳、登高祭祖,一路上,老父亲坚持自己走路,不用同事搀扶。要知道老父亲平时也是平易近人、愿意与小孩子玩成一遍的老顽童啊,那次多少是生气了,责怪没有带媳妇小孙子一起回来过重阳,回来祭祖……
是的,曾经同事还是年少时,老父亲就一直在强调,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祖宗,不能忘记生养你的山水与乡土。
小时候,也不知道被老父亲打骂多少次,大多数是因为行动与言语上与传统留下的风俗有冲突与偏差的。
那个时候很不理解老父亲的坚持,尤其是叛逆期的我们总是觉得那是种很奇怪的固执,就像他们老认为小孩子调皮我们老认为他们落伍。
距离就是在我们互相不理解,互相不沟通,过着完全不一样生活,无法体会前人生活的情况,一点点产生……
 
一个被世人逐渐冷落的节日,有多少人还记得?
 
991
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有一个村落,还在隆重过着重阳节,心里很是惊喜:
(以下内容摘自“重阳节 百度百科”)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写着人需要给自己一些仪式感,是的,我们需要有仪式感地过着重阳,像 大家认识的除夕、中秋那样深入人心地存在。不需要谈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只奢求让老一辈人以他们惯有的方式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 你好,游客!(点击更改信息)

    您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布,带*为必填。


  • *

    code

      正在提交中,请稍候...
      评论提交成功
    回复 的评论,点击取消回复。